-
“国际政治语言学”丛书又一新著出版
孙吉胜副院长及其团队所著新作《国际政治语言学:叙事、话语与国际话语权》近日正式出版。该书聚焦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叙事、话语与国际话语权等议题,对战略叙事、政治修辞、话语危机、话语场域等新概念、新问题进行了学理研究,对国际政治中的霸权护持、本体安全、安全化、情感、国际规范、知识生产等进行了新的理论解读,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构建中国叙事和中国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启示。 孙吉胜副院长主编的“国际政治语言学”系列丛书已出版五部,分别为《国际政治语言学:叙事、话语与国际话语权》《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话语操控”与安全化话语机制研究》《隐喻、叙事与对手的威胁建构》《叙述、身份与欧洲化的逻辑》。 为更好地批判性吸收和借鉴国外前沿学术成果,促进中国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孙吉胜副院长同时主编了“国际政治语言学”译丛,团队出版《战略叙事:传播力与新世界秩序》《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隐喻》两部学术经典译著。 我院创设了国内首个国际政治与语言学的跨学科博士研究项目:国际政治语言学。“国际政治语言学”丛书和“国际政治语言学”译丛的出版深化了该领域的研究,也受到国际政治、语言学、传播学等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学界产生了辐射作用。丛书有力推动了学科交叉创新融合,促进了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未来,两类丛书还将陆续推出该领域前沿学术新著,为学院“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为该领域研究发挥引领作用。 英语系 2025年6月30日 -
孙吉胜副院长会见上海民间外交调研团队
2025年6月4日上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民间外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俞新天、上海市社会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汪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民间外交研究中心秘书长楼项飞一行三人到访我校。外交学院副院长、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孙吉胜教授出席会见。 孙吉胜副院长对上海民间外交调研团队的到访表示欢迎,介绍了我校在民间外交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俞新天研究员回顾了两校在民间外交研究方面的良好合作关系。汪蕾副会长介绍了上海社会组织走出去的最新实践及品牌化活动。与会人员就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社会组织做好“心联通”工作、城市国际交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了当前民间外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 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凌胜利教授、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熊炜教授、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欧亚教授和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董亮副研究员参加了会见。 科研处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2025年6月6日 -
喜报:国际关系研究所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
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入选202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重要转载来源机构报告是中国人民大学研制发布的涉及主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评价报告,其宗旨是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荣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报告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学术机构论文转载量和同行主观评价赋分。国际关系研究所此次入选高等学校所属机构类别政治学学科重要转载来源机构。 国际关系研究所 2025年5月28日 -
《国际法学刊》喜报
近期,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研究报告(2024年度)》公布的结果,《国际法学刊》在“法学期刊”中转载率表序号为8,综合指数表序号为21。 未来《国际法学刊》将继续努力,不忘初心,进一步提升期刊内容质量和传播影响力。 国际法系 2025年5月21日 -
国际关系研究所教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以中国担当助力世界进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外交学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我院教研团队围绕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积极展开体系化研究。近日,国际关系研究所王秋怡副教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2025年4月3日第6版)发表题为《以中国担当助力世界进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署名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谱系注入新理论资源。 以下为原文全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契合人类共同发展需求,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站在人类前途命运高度,将各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的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导变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具体实践,进而发展为日益完善的科学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全球治理方案,推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更彰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挑战的责任感、使命感。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这一重要理念经受住时间的磨砺与实践的考验,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为解决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给出强而有力的中国回答,用中国色彩为世界描绘了绚丽蓝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深化构建,彰显胸怀天下的中国抉择,为实现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凸显共商共建的中国担当。 1、彰显胸怀天下的中国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把握国内、国外发展大势,客观理性看待人类发展前途与命运,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切实需要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所选择的一条胸怀天下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关乎现在,更关乎未来,不仅关乎中国,更关乎世界。这条道路也体现了中国倡导和平与发展、提倡合作共赢的鲜明主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秩序深度重塑,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不少国家陷入困境,大国博弈愈演愈烈。如何应对大变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可能性及不确定性,成为每个国家必须思考和回答的历史性难题。与西方一些国家畏惧自身实力下降、不断推行零和博弈不同,中国选择了一条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谋和平、共发展的道路,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价值观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人民始终强调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始终强调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互通交流、和衷共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开拓全球治理新局面,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是立足对当前国际秩序的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建设一个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以改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的失序和分裂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启发性思维回应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三是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人民”思想有其深刻内涵,它跨越地域、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边界,不仅着眼于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同时还要为人类的未来发展作出深远贡献。 2、为实现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而且有信心、有能力同世界各国一道,实现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世界命运共同掌握;主张各国均衡发展,弥合发展鸿沟,消除南北差异;倡导从大局出发,顺应世界潮流,以长远目光对抗发展潮流中的逆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共同发展,主张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健全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多边平台和机制,与各方共同设立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促进地区、国家等层面的多双边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共同发展,主张实现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存在着南北分化严重的风险。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同舟共济,缩小南北差异,弥合发展鸿沟,促进全球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共同发展,倡导实现长远发展。所谓长远发展,一方面指的是不可短视,不可为了眼前的目标和利益忽视子孙后代、人类未来的发展与前途,强调从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全盘出发,站在历史高度通盘考虑全局。另一方面,实现长远发展应顺势而为,只有顺应人类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真正回应人民的呼声,发展之路才能走得长远。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世界潮流中,总有一些逆流存在,逆全球化、冷战思维、小院高墙等逆流的出现使世界的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增加,存在令人担忧的风险。只有倡导和谋求长远发展,才能在全球发展大潮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3、凸显共商共建的中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时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大国博弈竞争激烈,各类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面对这些困境,中国依然恪守共赢共享的自我担当。 中国始终坚持联合国权威地位,并以联合国作为推行自我担当的重要平台。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积极向联合国各机构提供捐款,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方主动响应联合国发起的全球人道应对计划,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中国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疫情暴发仅半年,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第二大维和摊款国。30多年来,中国已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地区与全球的和平。在非洲地区,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致力于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在中东地区,中国提出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卡塔尔断交危机中,中国劝和促谈的立场和主张赢得了阿、卡双方的高度赞同;在伊核问题上,中国参与六方会谈坚持“冲突对抗不是解决方法,对话协商才是正确途径”的处理原则;针对巴以冲突,中国推动巴以和平进程,坚持“只要巴以问题还未彻底解决,中方劝和促谈脚步就不会停下”,为地区提供交流平台。在亚洲,针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中国政府积极斡旋,促成六方会谈,始终坚持政治解决的正确方向,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发生冲突,中国开展周边外交,积极劝和促谈,努力构建广泛包容的政治架构。在拉丁美洲,中国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积极践行《宣布拉美和加勒比为和平区的公告》承诺,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妥善处理。 面对新形势下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不断叠加的挑战,中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在气候治理方面,引导和推动《巴黎协定》等重要成果文件的达成;积极参加国际海事组织、金砖国家会议等框架下气候议题磋商谈判;加强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在网络安全方面,中国主张加大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了《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提升了网络安全治理的有效性。中国始终重视能源安全问题,加强与能源宪章组织和国际能源署的合作,提出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思路。中国积极支持各国打击恐怖主义,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一系列反恐决议,推动落实《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中国先后批准加入多个全球性国际反恐公约,积极参与国际刑警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王秋怡,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全国青年外交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科研处 2025年4月10日 -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
2025年3月31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24年年会在外交部蓝厅召开,主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三大倡议实践”。会议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外交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近7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 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应邀出席并作形势政策报告,结合学思践悟习近平外交思想,分析当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回顾和展望外交工作,并对学会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主持并表示,学会将积极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更好服务外交工作大局。 学会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王帆教授作学会年度工作报告。会议表决通过傅小强研究员担任副会长。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主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三大倡议实践”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24年年会合影 学会副会长陈波、贾庆国、吴志成、王逸舟作主旨发言,学会副会长王健主持。在分组专题讨论中,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全球安全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球发展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全球文明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4个议题深入研讨和交流。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处 2025年3月31日 -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媒体报道情况
1. 外交部官方报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https://www.fmprc.gov.cn/wjbzhd/202501/t20250102_11525629.shtml 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光辉旗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https://www.fmprc.gov.cn/wjbzhd/202501/t20250102_11525636.shtml 王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价值、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https://www.fmprc.gov.cn/wjbzhd/202501/t20250102_11525643.shtml 2. 央视晚间新闻报道 https://tv.cctv.com/2025/01/02/VIDEbylsJjiA3QhiLmLOjhVc250102.shtml?sid_for_share="99125_3 3. 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报道及专访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1-02/Chinese-FM-China-s-diplomatic-wisdom-promotes-peaceful-development-1zQ0geT9JIY/index.html 4. 新华社报道 http://www.news.cn/20250102/1e567c489a6b413e851ff7049f133fa8/c.html 5. 人民网报道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103/c1002-40394421.html 6. 人民日报报道 7. 中国日报报道(双语) 英文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1/02/WS6776aeafa310f1265a1d8ad3.html 中文 https://china.chinadaily.com.cn/a/202501/02/WS6776359ca310b59111dac1b3.html 8. 光明日报转载 王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价值、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https://politics.gmw.cn/2025-01/03/content_37776239.htm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https://politics.gmw.cn/2025-01/03/content_37776220.htm 9.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载 http://cpc.people.com.cn/n1/2025/0103/c64094-40394537.html 10. 澎湃新闻转载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827972 https://mp.weixin.qq.com/s/kFaMg4x5vzcXDvbSlYSxVg 11. 北京日报转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116918518272847&wfr=spider&for=pc 12. 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转载 http://fad.zj.gov.cn/art/2025/1/2/art_1321180_58906678.html 13. 界面新闻转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116850337789473&wfr=spider&for=pc 14. 网易新闻转载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TF2D2Q0534A4SC.html 15. 财联社转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116978622729013&wfr=spider&for=pc 16. 金台资讯转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186347390905589&wfr=spider&for=pc 17.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转载 https://mp.weixin.qq.com/s/MzgKxrPiYoziVNUkcOHXTg 18. 上海友协转载 https://mp.weixin.qq.com/s/FUPsJEy-oJzlxLcUBvnqYA 科研处 2025年1月3日 -
王帆院长著作《大变局:中国外交战略选择》入选“2024长安街好书”
新年元旦,长安街读书会发布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王帆院长著作《大变局:中国外交战略选择》入选“2024长安街好书”。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微信公众号累计阅读量已达近亿次,并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其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大变局:中国外交战略选择》一书由中联部所属当代世界出版社于2023年12月出版发行。 此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处于动荡变革期的中国外交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解读。在概述新时代十年中国外交发展历程、成就经验基础上,《大变局:中国外交战略选择》通过对战略机遇期和全球化转型的深入剖析,重点论述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问题及战略选择,归纳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与新思路、新主张、新方案,审视中国现行外交布局,厘清中国外交的多目标战略与战略排序,明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外交的使命任务。该书对于彰显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和世界情怀、展示中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具有一定意义。 院长办公室 2025年1月3日 -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系列工程丛书《海外利益安全概论》出版
近日,由外交学院国家安全学院院长郭延军研究员担任主编、副院长杨悦教授和董亮副研究员担任副主编的《海外利益安全概论》一书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中国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系列工程首批出版的五部教材之一。作为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书目,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海外利益安全教材的空缺。 海外利益是新时期中国发展和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海外利益安全形势,中国海外利益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随着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海外利益安全风险层出不穷。《海外利益安全概论》一书围绕海外利益的内涵与外延、发展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涉及的各问题领域加以分析,以典型国家为例进行比较,并在“三大倡议”背景下对中国海外利益安全进行了有益探讨,力求为中国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维护和发展海外利益助力。 《海外利益安全概论》从编写到出版历经2年时间,得到学院领导和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的高度重视。作为学院集体合作的成果,参编教师不仅来自我院国家安全学院,科研处、国际经济学院等部门的教研人员也参加了编写工作,为该书的顺利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系列工程丛书是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相关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切实加强和支撑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及教材建设,组织首批国家安全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资深专家学者,集中精力,勠力同心,共同编写的系列丛书。丛书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以“四个二级学科”和国家安全“二十个重大领域”为研究对象,从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入手,明确学科核心知识点及其演化与逻辑,兼具古今中外时空维度,学理性与实用性并重,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并举,是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有助于构建好跨门类交叉的国家安全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探索闯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新路径,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及人才支持。 亚洲研究所(国家安全学院) 2024年11月29日 -
国际经济学院教师在国际权威期刊《Global Finance Journal》发表论文
近日,国际经济学院朱英伦老师作为通讯作者的合作论文“Riding the Storm or Dodging Bullets: Geopolitical Risk Timing of Mutual Funds迎接风暴还是躲避子弹:共同基金的地缘政治风险时机选择”被《Global Finance Journal》接受。该刊聚焦商务和金融领域的重点研究和前沿进展,是金融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2023-2024最新影响因子为5.5,是SSCI一区期刊。 地缘政治风险越来越多地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本文基于 2005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中国开放式主动股票基金数据,研究了共同基金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时机把握及其相应的经济后果。共同基金在地缘政治风险时机把握方面非常有效,其表现为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之前降低市场风险敞口。本文发现地缘政治风险时机把握与基金业绩呈显著正相关,共同基金的地缘政治风险时机把握能力具有持续性。即使在控制了共同基金的市场、波动性和流动性时机把握之后,这种影响仍然强劲。地缘政治风险时机把握更佳的共同基金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入,凸显了其积极的市场价值。具有宏观分析经验和熟悉政治关系的基金经理在地缘政治风险时机把握方面比同行更为老练。该研究实证验证了共同基金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反应。 国际经济学院朱英伦老师今年还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分别在SCIE一区期刊《Plos One》发表了“The time-varying effects of geopolitical risk on mutual fund risk taking”,在SCIE二区期刊《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了“Are carbon costs transmitting to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在SCIE三区期刊《Energies》发表了“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of China’s National Carbon Market: Evidence Based on the Power Sector”等多篇论文。 国际经济学院 2024年11月11日 -
喜报:《外交评论》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
“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期刊目录”由长安街读书会综合组牵头,根据相关出版单位、媒体部门报送的期刊杂志,综合“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意见和参考中直组、京直组、政法组、企干组、健康组、地方组、宣传组、活动组、新书推荐中心、英才中心等成员反馈,并经党建组、出版组、媒体组、干教组、博士团等专家联合评议遴选。 近日,依据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和加快提升期刊内容质量、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等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相关专家评审,《外交评论》正式入选为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 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刊和外交学院院刊,《外交评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是聚焦于国际政治、中国外交、区域国别研究、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国际问题研究类综合性核心期刊。《外交评论》以“立足中国看世界、放眼世界观中国”为核心办刊宗旨,关注在“大国际关系”、“大外交”学科范畴内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分析,推重对中国外交及其相关战略性问题的研讨,崇尚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致力于在国际关系学界推进理论探讨与政策分析的有机融通。《外交评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较为广泛和多元,在学界享有较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外交评论》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也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国内主要期刊评估体系的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自2020年开始,《外交评论》在国内国际关系期刊中率先开设特色栏目“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4年来已刊发近30篇习近平外交思想研学宣方面的学术论文,诸多论文获得《新华文摘(网络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的转载,取得较大学科影响和社会反响。 学报编辑部 科研处 2024年7月3日 -
喜报:《国际法学刊》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2024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正式发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国际法学刊》成功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是在一定周期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被学术界、期刊界同行评议为学术质量较好、影响力较大的期刊。 自2019年12月创刊以来,《国际法学刊》编辑部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坚持对刊物质量严格要求,走精品化的办刊路线。《国际法学刊》近几年迅速发展,此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表明《国际法学刊》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得到了肯定,体现了《国际法学刊》的学术质量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作者及读者的关注和认可。未来,《国际法学刊》编辑部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增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刊水平,持续向更高水准的学术期刊迈进,为我国的涉外法治事业贡献力量。 国际法系 2024年6月25日 -
外交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吸纳为世界政党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理事单位
2024年6月5日至6日,世界政党智库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暨世界政党政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世界政党智库合作联盟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世界政党研究所联合多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会议以“百年变局下的世界政党政治”为主题,来自坦桑尼亚、南非、孟加拉国、蒙古、智利、丹麦、英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的政党智库学者、共产党理论干部以及国内高校和智库代表等180余人参会,围绕良政善治与政党责任、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新动向等进行了研讨交流。中国日报(英文)、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凤凰卫视、深圳卫视、三沙卫视、南都视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德语)、澎湃、上观新闻、抖音等媒体平台进行了报道。 在世界政党智库合作联盟成立大会上,外交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世界政党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理事单位。外交学院政党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科杰教授应邀参会,并主持 “从超级选举年看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新动向” 的分论坛。在当代世界出版社举办的“政党外交与党的对外工作高质量发展”配套研讨会上,余科杰教授作了“关于新征程政党外交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的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年6月18日 -
喜报
日前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通知,我院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22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研究基地”。 在此向关心、支持基地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同事表示衷心感谢!向基地理事会、基地学术委员会、基地研究员表示衷心感谢! 科研处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2024年6月12日 -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举办基地建设座谈会
2023年3月16日下午,我院科研处、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接待了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庞明、副研究员章林、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办公室项目负责人刘伟光等一行三人来访,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进行了座谈。 我院科研处处长夏莉萍教授主持了座谈会。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欧亚介绍了学院对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以及基地在学术研究、咨政辅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庞明副主任介绍了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双方还就如何提升资政类成果产出、开展学术交流等问题行了讨论,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意向。 科研处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2023年3月17日 -
第20届东亚论坛在越南芽庄成功举行
2022年12月19-20日,第20届东亚论坛在越南芽庄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越南外交部主办,主题为“10+3合作25周年:共同复苏 共同增长,实现东亚包容、公平、可持续发展”。来自东盟十国、中日韩以及东盟秘书处、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政府高官、产业界代表、专家学者近百人参会。 本届会议正值10+3合作25周年之际,也是新冠疫情以来首次举办的线下会议,各国高度重视,均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参会。中方代表团由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担任团长,外交学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随团参会。 崔天凯大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10+3合作启动25年来,地区国家共享机遇,相互成就,实现了各自的更好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的整体振兴。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如何传承同舟共济精神、巩固东亚合作成果、维护良好的地区秩序和发展环境、保持东亚长期繁荣稳定,是摆在地区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崔天凯大使提出四点主张:一是团结。各国通过团结合作增进彼此互信和良性互动,提升合作效能,共迎风险挑战。二是稳定。各国要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妥善管控分歧与争议,确保东亚合作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三是开放。各国应继续经营好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朋友圈,构建包容性区域架构,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相互开放市场。四是创新。积极推动地区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倡导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科技创新,为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与会各国及国际组织代表围绕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公共卫生合作以及10+3机制未来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深入研讨。各国代表普遍认为,10+3合作过去是、未来仍是促进本地区合作的重要机制,各成员国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增加互信,凝聚共识,激发10+3合作内生动力,共同推动东亚合作向深向实发展。 我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研究员就10+3合作未来发展与前景做主旨发言。 东亚论坛是10+3合作机制下重要的1.5轨官产学会议机制,每年在东盟和中日韩三国间轮流举办。中方将于2023年主办东亚论坛,外交学院作为承办方之一,将继续深度参与论坛的前期设计和筹备组织工作。 -
我校喜获2023CFA全球投资分析大赛华北区决赛冠军
2023年2月26日, “2022-2023年度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全球投资分析大赛(CFA Institute Research Challenge)”华北区决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按汉语拼音排序)报名参赛。外交学院代表队以深入细致的研究报告、专业严谨的现场路演,书面报告与现场展示得分均列第一,在高手如云的华北区折桂夺冠(Champion)。作为华北赛区冠军,外交学院将代表CFA北京协会和华北赛区参加2023年4月举行的亚太区比赛。 冠军奖杯 本次外交学院代表队共5名队员:2022级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唐嘉璐、肖锦繁,2020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徐定坤、戎梓樾,202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胡雨桐。国际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毛羽丰老师(CFA持证人)和李涛老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Faculty Advisor),阳光资产管理公司权益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方圆先生(CFA持证人)担任行业指导老师(Mentor)。 冠军队成员,左起:戎梓樾、唐嘉璐、肖锦繁、胡雨桐、徐定坤 CFA协会全球投资分析大赛是面向全球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全英文分析研究性竞赛项目,在全球商科院校和金融行业中备受关注,每年吸引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学生参赛。本届比赛2022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2023年1月31日宣布目标公司为首创环保(600008.SH),要求各参赛队2月16日提交研究报告,2月26日进行现场路演及答辩。最终成绩由研究报告和路演展示答辩加权得出。 外交学院自2018年起连续六年参加华北赛区比赛,自2019年起连续五年斩获奖项。本次夺冠,是我院学子在该项赛事上多年积累传承的结果。2018年,首次参赛的外交学院代表队(队员:朱汝烽、午于晨、左袁丸、朋戴昊、唐尔阳)的精彩表现为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后来的比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9年,杨佩玮、蔡松儒、徐凤婷、苗颖、曾王同学获得最佳报告奖(Outstanding Research);2020年,孙秦章、曾渡、许潇月、方伦洲、潘明睿五人获最佳表现奖(Best Performance);2021年,陈庆祥、彭昊祯、苗雪晴、陈青蔓、沙巍然五位同学获得最具潜力奖(Most Potential);2022年,胡云清、董铭洁、张雁翎、沈沁源、张世昊五人获最佳报告奖。感谢他们薪火相传,续写辉煌! 连续获奖、最终问鼎充分体现了外交学院外向型金融人才“英语+金融”的培养特色。学校重视英语教学,特别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国际经济学院从2012年启动专业教学英语化改革,迄今21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10门金融专业课程)实现全英文或双语授课。我院鼓励学生海外交换学习、实习,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讲学,支持学生参加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学科竞赛和志愿者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左起:指导教师毛羽丰、戎梓樾、唐嘉璐、肖锦繁、徐定坤、胡雨桐、主持人午于晨、评委郭志远、指导教师李涛 由于参赛学生需提前返校,特别感谢学生处、研究生部、财务处、国际教育学院及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在安排学生返校和住宿问题上给予的真诚帮助! 冠军现场风采 历届外交学院代表队 -
国际法系焦阳老师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云端对话”栏目
近日,我院国际法系焦阳副教授参加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与《检察日报》推出的“云端对话”栏目视频连线访谈,并就检察机关“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这一主题发表了看法。 在该次访谈中,焦阳老师就检察机关的“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检察机关释法说理、公开听证的开展情况进行了阐述,认为面对“骨头案”“钉子案”,检察官们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这有利于纠纷解决,展现司法担当。该栏目的视频节选内容已在最高检新媒体平台播出。“云端对话”栏目旨在关注我国检察事业发展,进一步弘扬新时代法治改革与法治精神。 国际法系 -
外语系主任王晓侠应邀参加亚太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研讨会
12月7日至8日,我院外语系主任王晓侠教授、法语教研室讲师唐溪源老师应法国里昂三大法语国家国际研究所 (2IF)邀请,线上参加了由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OIF)及法语国家高校联盟(AUF)大力支持、由里昂三大与越南外交学院共同承办的亚太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研讨会。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亚太法语国家与地区,迈向新的活力?”。会议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亚太地区的强大活力,构建一个创新且富有吸引力的法语研究、教育学术共同体,并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助力。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来自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法语国家高校联盟及中国、越南、法国、喀麦隆、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 王晓侠教授以《中国法语教学:方向与方法的变迁》为题,依托法语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了法语语言教学在中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经历的不同发展取向与方法。王晓侠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即让讲法语的中国学习者意识到了解自己国家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有能力向法语国家的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王晓侠教授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嘉宾们的热烈掌声和共鸣。在问答环节,王晓侠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中国法语学界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做出的教学创新与努力,并表示改革开放的中国强调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法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际语言之一,其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即培养联系世界东西、南北国家与区域的栋梁之材,培养双向的文化摆渡人,为建立和平、发展、共同富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唐溪源老师介绍了其题为《喀麦隆法语城市地区的英语学习热情:以雅温得的学生为例》的研究。该研究通过观察喀麦隆语言学习的新趋势,分析了语言学习偏好背后包含的身份意义与社会经济影响。王晓侠、唐溪源两位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语言表达得到了各国参会学者,尤其是越南外交学院两位前大使主持人的一致赞赏。 在会议第二日的闭幕阶段,王晓侠与唐溪源老师再次代表外交学院向大会致辞。王晓侠教授回顾了外交学院与法国里昂三大、越南外交学院长期以来保持的良好友谊,对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与精心组织,期待三所院校在未来能有更加密切与深刻的合作。 外语系两位老师对此次会议的成功参与,进一步巩固了我校与里昂三大近期签署合作协议所体现的协作精神,也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法语国家高校联盟的交流与合作。我校目前已作为正式成员加入该联盟。 外语系法语教研室 -
孙吉胜副院长围绕推进“三进”工作为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联席会议做主旨报告
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三进”)是当前全国高校外语类专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对外语学科进一步开展“三进”工作,推进新文科建设、深化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外语类专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举措。 2022年12月3日,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暨2022年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联席会在线举行,旨在帮助北京高校更加准确地把握《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积极有效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全过程。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两委会委员以及来自北京市各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英语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等近300人参加了线上会议。孙吉胜副院长应邀做了题为“《理解当代中国》教材使用与专业拓展”的主旨报告,为首都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如何更好地推进“三进”工作,如何用好《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提出了建议。 在主旨发言中,孙吉胜教授以中国对外交往为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等具体实例出发,讨论了《理解当代中国》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专业拓展,强调要将专业性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同时做好课程思政,使学生爱党、爱国,坚定理想信念,真正了解和理解中国。 外语类专业在国家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汇聚了北京市各大高校外语院系负责人和相关高校主管校领导,是北京市高校英语教学科研的重要协调机制。本次会议服务于英语类专业建设和改革,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各校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和三进工作提供了有意义指导。